2015年9月22日 星期二

法醫系列報導--解剖的前世今生和未來(上)/病理醫師 莊傑仰

在二十世紀早期的醫學進步根源於從病人死亡後進行醫院解剖(Hospital Autopsy)找出死亡原因,再回過頭來改善臨床上的診斷技術和治療方法。

現代的法醫病理(Forensic Pathology)即是發源於此。醫院解剖(Hospital Autopsy)著重在找出致死疾病(死亡方式:自然);法醫解剖(Forensic Autopsy)著重在非自然死亡的案件。

兩者系出同脈,解剖技術相同,只差在研究對象的死亡方式不同。


—————————————————————------------------

在二十世紀的前半,我們看到解剖技術的標準化和病理技術的進步,如組織包埋(Tissue embedding),切片技術(Microtomy)和組織化學染色(Histochemistry)。這些促成了一百年對疾病或者人體病理(找出生病的道理或者機轉)


醫院解剖(Hospital Autopsy)是過去一百年累積醫療知識的搖籃


在二十世紀前半的北美,很多重要的醫學先驅者,如Sir William Osler (1849-1919)都強調解剖在醫學生教育或者醫學研究所教育的重要性。他有名的著作"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Medicine (1892)"即是源自於他無數的解剖經驗和發現而累積的知識基礎上。

註:二十世紀前半當時,還未有現今醫學的各個專科分類,如病理科,放射科,內科,外科等等,醫師同時治療病人,也進行醫院解剖,從中了解死因,了解疾病和汲取醫學知識。





主題: Anatomy Lesson of Dr. Willem van der Meer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
解剖歷史畫作


因此,在當時的美國和加拿大,學者們都提倡醫院解剖,並認為這對醫院醫療品質和醫學生教育很重要。醫院解剖率越高,越被視為是醫療品質好的指標之一。

在此趨勢下,西元1936年,美國病理學會(American Board of Pathology)成立了,開始認證病理醫師(Pathologists)為一個醫學專科。之後,他們慢慢提高了病理醫師的訓練標準並且以在解剖台旁進行解剖為主要訓練。

同時,法醫病理(Forensic Pathology)成為一個專門領域,萌芽並快速成長,開始逐漸取代舊有的驗屍官制度(Coroner system)。以美國為例,解剖率從1910年的12%成長到1940年晚期的高峰"50%"。是當時一門熱門的科學.


慢慢地又從醫院解剖(Hospital Autopsy)中誕生了今日的臨床病理(Clinical Pathology)和解剖病理(Anatomic Pathology)



隨著解剖的發達,醫學知識快速累積,新的手術和內視鏡技術也陸續發明。但西元1956年到1971年之間,解剖的重要性開始走下坡,慢慢地從醫學發展的中心舞臺退場。


為什麼突然間,醫院解剖像恐龍大滅絕似地,從醫學舞臺退場了?


這當中有幾個因素促成了快速的解剖率下降。解剖累積越來越多的知識,促成了我們對疾病的了解。因此,臨床醫師(Physician)對於新的實驗室檢查技術(如,現在大家熟知的抽血驗血球,生化檢查,或者血清學檢查等)的依賴,促成了臨床病理(Clinical Pathology)的角色越來越顯得重要。

解剖累積的知識,推動了手術的發明和內視鏡的進步,也進一步增加了手術檢體的數量和病理醫師的工作量,創造了今日的解剖病理(Anatomic Pathology)

1950年代,細胞學檢查 (Cytology)也慢慢萌芽,大家發現了它對疾病預防的重要性(想想今日的子宮頸抹片用來篩檢子宮頸癌)和診斷的價值(想想今日的甲狀腺細胞抽吸來診斷甲狀腺癌症)。這也增加了病理醫師的工作量。


病理醫師的工作內容隨著時代演進,重心從解剖(Autopsy)轉移到臨床病理(Clinical Pathology)和解剖病理(Surgical Pathology).


相對於上述的拉力,還有一些推力因素存在。如,在美國,病理醫師做醫院解剖只能從醫院的預算中得到一些些的補償,無法像看病理切片或者細胞抹片一樣得到不錯的保險給付。病理醫師也偏好待在辦公室中看玻片打報告,而非在停屍間內工作。

這些因素造成了下一代的病理醫師在越來越不重視解剖的氛圍中成長。

臨床醫師對醫院解剖需要下降的原因


但是,醫院解剖率下降並非只有單一因素來自於病理醫師們。臨床醫師是解剖工作主要的消費者,他們對病理醫師提出解剖的要求。但是,他們也越來越少要求解剖。有下述幾個原因:

一,因為現代診斷技術的進步(如電腦斷層影像或者核磁共振醫學影像技術等等),臨床醫師對於診斷越來越有信心,不需要依賴病人死後的解剖才能了解死因;

二,不想要去詳細探討臨床上的治療失敗(clinical failures);

三,害怕解剖結果將會增加醫療糾紛的風險;

四,不容易面對哀傷的家屬去說明並取得解剖的同意;

五,不滿意解剖報告的品質和時效性;

再者,相較於一百年前的醫療,醫病關係密切。現代醫療因為專業而高度分工,是由一個團隊來照顧病人而非像過去只是一位一般科醫師。

這也造成了病人,醫療團隊和家屬之間缺乏如過去那般的信任感,因此,家屬理所當然會拒絕解剖要求。


家屬不喜歡醫院解剖的原因


死者家屬也因為下述幾個誤解原因而傾向拒絕解剖,包括:沒有好好地被明白告知解剖的好處,害怕因為解剖而要被收取更多醫療費用,焦慮會因為解剖而延遲死者身後事的安排,不想讓死者因為解剖而再多受折磨,宗教或者文化因素而不喜解剖。


現況


綜合上述原因,在二十世紀末期,在美國的解剖率,包括醫院解剖司法中的醫檢官系統(Medical Examiner cases)和驗屍官系統(Coroner cases),如果排除意外,自殺或者他殺等死因,已經下降到低於10%或者甚至只有5%。如果我們排除大型的醫學中心,醫院的解剖率在現今美國的醫院很有可能是零。

台灣的現況和美國類似,醫院的解剖率也不高。在美國,病理學會仍然視解剖為病理醫師養成過程中的重要訓練,不可或缺。因此,制度設計上,除了讓住院醫師參與醫院解剖外,不足的部份安排到法醫中心進行學習。


參考文獻:
Autopsy Pathology: A Manual and Atlas: Expert Consul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